在伊朗革命卫队宣布对以色列目标发起代号“真主复仇”的第十五轮大规模打击后,以色列国防军证实,其南部城市贝尔谢巴的索罗卡医疗中心遭到导弹袭击,该设施是以色列最重要的医院之一。
以军通报称,除医疗设施外,包括特拉维夫核心经济区、多个城市的富人聚居区以及全球最大的钻石交易中心在内的高价值民用经济目标均被命中。目前,袭击造成的具体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仍在紧张评估中。作为回应,以色列空军紧急升空拦截,并宣称其防空系统在美军支持下成功拦截了“绝大多数”来袭目标。
伊朗方面发布的战报描绘了截然不同的战场图景。伊朗革命卫队航空航天部队司令哈吉扎德准将高调宣布,此轮打击“精确达成所有预定目标”,重点摧毁了以色列用于“策划袭击伊朗驻叙利亚领事馆”的多个军事指挥中心和情报设施。
他特别强调,打击行动动用了包括“见证者-136”自杀式无人机群和“法塔赫”系列高超音速导弹在内的多种精确制导武器,有效突破了以美联合构建的防空网络。对于部分导弹偏离至民用经济区的报道,伊朗方面未予置评。外界观察家分析,若伊朗战报所述属实,则表明其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及持续攻击韧性远超外界预期。
展开剩余71%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媒体和社交媒体广泛流传着经济设施遭袭后的现场画面与视频。图像显示,特拉维夫市中心及钻石交易所区域浓烟滚滚,部分建筑结构严重受损。
尽管伊朗宣称打击目标为军事设施,但公开的影像资料主要聚焦于民用经济目标的损毁情况。对于伊朗是否如其所说成功命中了深层加固的军事目标,目前缺乏独立第三方的战场毁伤评估报告予以证实,以色列军方也未就具体军事目标的损失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军事分析人士指出,从技术层面审视,伊朗展示的打击体系具备对以色列纵深目标构成实质性威胁的能力。“见证者-136”无人机虽速度较慢,但凭借低可探测性和饱和攻击战术,能有效消耗对手昂贵的防空拦截弹;而“法塔赫”高超音速导弹(据称最大速度可达15马赫)及新型弹道导弹则极难被现有防空系统(如“箭-3”或“爱国者”)可靠拦截。本次多波次、多弹种的复合攻击模式,旨在测试并撕裂以色列的多层防空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高强度防空作战正对以色列财政构成巨大压力。以军装备的F-35I隐身战斗机单机成本超过1亿美元,其每小时飞行成本据估算高达20余万人民币,相当于一辆中档轿车价格;维护其隐身涂层的费用更是动辄数千万美元。
更关键的是防空拦截弹的消耗:每枚“大卫投石索”拦截弹成本约100万美元,“箭-3”反导拦截弹单价则高达数百万美元。有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源透露,在应对伊朗持续空袭期间,以色列每晚的防空拦截成本可能接近3亿美元。这一数字凸显了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惊人消耗速率。
面对巨大的物资消耗,以色列高度依赖美国的紧急补给。就在伊朗发动第15轮打击的同日(19日),以色列军方公开证实,美军已通过至少14架次战略运输机(推测为C-17或C-5)向以色列境内运送了“关键防御物资”。分析普遍认为,此举表明持续十余轮的高强度拦截作战,已使以色列的防空弹药库存逼近临界点。美国军援的及时抵达,无疑为以色列提供了关键的“续战能力”,使其得以在短期内维持防御态势。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数次推迟其宣称的对伊朗“强硬回应”时间表,从最初的“24至48小时内”推迟至“未来一周”,后又调整为“未来两周观察期”。分析人士解读,这种“拖字诀”背后反映出美方的战略困境:其核心目标是迫使伊朗永久放弃核计划。实现此目标无非两种路径:一是施压迫使伊朗主动彻底弃核并接受严苛核查(类似历史模式);二是美军直接军事介入摧毁伊朗核设施。
然而后者风险极高——仅靠空袭难以确保彻底清除深埋地下的核设施,而发动地面入侵则意味着美军将深陷一个远比阿富汗或伊拉克更为复杂、广袤且抵抗意志坚决的“中东新泥潭”。因此,通过威慑而非直接开战达成目标,显然是美方当前更倾向的策略。
对于持续升级的中东危局,主要大国态度引人关注。俄罗斯总统普京虽在公开场合谴责了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但俄方在伊以直接冲突中却表现出明显的战略谨慎。
俄外交部甚至透露,其曾向伊朗提议联合研发先进防空系统,但伊方“未表现出足够兴趣”,暗示伊朗当前的防空压力部分源于自身选择。随后,俄方主动与中方进行了领导人级战略沟通。中方在通话中清晰阐述了立场:当务之急是推动立即停火止战,冲突方特别是以色列应保持最大克制,严防战火蔓延失控。
发布于:河北省股票配资世界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